北京阳光天创自媒体网

柳恩铭《四书心读》总序:为往圣继绝学

柳恩铭《四书心读》总序:为往圣继绝学-图1

大学心读

四是不同于朱本《大学》对原始儒家文化精神的理解,恢复了先秦儒家人本伦理哲学、民本政治哲学、生本教育哲学的本质。

五是不同于对“格物致知”的解读。程朱理学的解读是:研究万物之理而寻求真理。这种解读,导致民国时期把自然科学都称为“格致之学”。

显然,在先秦时期,儒家思想的“格物致知”属于伦理哲学,不可能有研究万物之理的需求,也不可能由此获得伦理学上的“真理”。

孔孟儒学的人本取向,决定了这句话只能是司马光和王阳明的解读:格除物欲,回归良知或恢复良知。这里“物”属于外物,属于过多的物质因素;这里的“良知”是生命情感智慧,包括情感、态度、价值观、人生观、世界观等。——其余诸多与朱熹先生解读的不同之处,恳请方家指正!

撰写《中庸心读》是因为与朱熹先生及其一脉相承的后学对“中庸”哲学思想有不同的理解。

程颐先生和朱熹先生都认为:“中庸者,不偏不倚、无过不及,而平常之理,乃天命所当然,精微之极致也。”从这段话可以判断,朱熹对“中庸”的理解出现两个问题:

一是认为中庸就是不偏不倚、无过不及、平常之理。其实,“中庸”之“中”包含“中和”两个字的含义。“中”就是适中、适合、适度、适宜,面对某种结构或局面,选择适中的、适合的、适度的、适宜的思路、策略、方法等,就是“中”;“和”就是尊重差异、尊重不同、包容多元的和谐状态;“中和”就是人面对某种结构而选择兼顾多元的最佳策略或状态。“中和”成为日用而不知的常态,就是中庸之道。

二是朱熹先生认为“中庸”是“天命所当然”,把“中庸”归为天赋、人的本性。中庸不是人的天赋,不是人的本心本性,而是后天哲学智慧,是人经过后天的实践积累而发现的“天道”——比如太阳系九大行星的分布,地球万物和谐共生,都是“中庸之道”,但需要人去认知、体悟、坚持。

诚如孔子所说,中庸之道是“君子之道”,是人们自我修养达到君子境界的过程中体悟、认知、认同的“道”,基于先天本心本性,源于实践积累,最终形成充满实践理性的哲学智慧。

时至今日,能够跳出朱熹解读而另辟蹊径理解中庸之道的人很少很少!——古今中外解读《中庸》还存在一个共同问题,泛化了《中庸》文本中的“道”——其实《中庸》中的“道”都作“中庸之道”解。

也正因泛化,导致理解困难,又如何能够将中庸之道融入身心呢?

柳恩铭《四书心读》总序:为往圣继绝学-图2

撰写《孟子心读》是为了深度认知和弘扬孟子的民本政治哲学。孔孟儒家精神滋养中华民族数千年,创造了曾经领先世界两千年的文明,自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。

《孟子》一书由孟子亲自著录,随行万章等弟子只是学术助手,也许负责执笔,也许负责刻字,也许负责查阅资料等;这使得《孟子》保持了他本人的思想和艺术精华。

《孟子心读》的主要创新点:

一是传扬民本思想。孟子思想最为前瞻、最为深邃、最为震撼的是民本思想,“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”的思想与民主制度之间,仅缺一部宪法,孟子对人民主体精神的自觉,是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”宗旨的源泉,是“以人民为中心”理念的依据;孟子民本思想仿佛是为中华民族负重前行设置的第一盏航标灯。

二是弘扬心学思想。孟子提出的“四心说”就是后世真正新儒学——阳明心学的根源,孟子提出的心性论为阳明心学的创建奠定了基石。恻隐之心,仁之端也;——无恻隐之心非人也!羞恶之心,义之端也;——无羞恶之心非人也!辞让之心,礼之端也;——无辞让之心非人也!是非之心,智之端也;——无是非之心非人也!

其实,孟子思想中心学已经初成。孟子是如何解释“知行合一”的呢?典型的就是“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,皆有怵惕恻隐之心”的案例:小孩将掉到井里,任何一个人看到了,无须提醒,不假思索,都会立即施以援手,这是什么?这是人心中慈悲天性在关键时候表现出的无须提醒的自觉,起心动念即是行,是良知与良能的知行合一。那么敢问为什么很多人这种慈悲之心没了?那是因为心被异化,被放纵,被蒙蔽。

所以,孟子认为:“学问之道无他,求其放心而已矣。”道德修养之道就是把被放弃、被放纵、被放浪的那颗心,收回到心中的正位,守护本心本性,弘扬本心本性,就是学问的正确方法。

三是张扬美学风度。少年时代,我深受父亲的影响,背诵孟子的篇章比较多,系统研究《孟子》已二十余年,文笔文风深受孟子影响,挣脱了现代学术八股的束缚。宏大的视域、磅礴的气势、严密的逻辑、生动的叙事、明快的语言等,都源于孟子的美学浸润。

四十年来我一直在思考原始儒学的社会价值。严复先生是中国近代思想启蒙先驱,康有为、梁启超、李大钊、陈独秀、毛泽东、鲁迅、傅斯年等改良派、革命派和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,其少年时期都有严复先生的译著伴随。

而严复先生临终前反复念叨:四书五经极富矿藏,需要用西方科学研究方法,予以发掘,可以启迪后人。这句话深深撞击我的灵魂,如何深度发掘呢?“心读”就是我的选择,以心读模式,让四书智慧广泛流布。

《大学》《中庸》《论语》《孟子》的作者生活的时代,恰好在雅斯贝尔斯称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。

这个时代,人类文明的精神导师扎堆出现。每当人类各个文化圈中的人们面对不能自拔的困境时,都会不由自主地回望和借用这个时期先哲的智慧解决当下的问题。

欧洲的文艺复兴如此,唐代的古文运动如此,如今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又何尝不是如此?

五、当代中国需要《大学》中的智慧吗?毋庸置疑。

大学之道就是达成君子之道的纲领:明明德,亲民,止于至善。——大道至简,在曾子看来,平治天下只需要做两件事情:

一件是“明明德”。明明德,就是让天赋良知自觉并得以弘扬。如果人人心中有慈悲,如果人人都能恪尽职守,人人都能孝悌忠信,这个世界不是很美好吗?高明的政治家用力最多的事情就是把教育做到最好,让天赋人性、天赋良知弘扬到每个生命,每个公民对于公平正义都有无须提醒的自觉,繁荣富强就是必然。

另一件是“亲民”。就是走进人民,在社会结构中实现人格独立,成为自由思想的主人,成为自由意志的主体。亲民,在与人交往中实现人生的价值。从人本伦理哲学的视角审视“亲民”,那就是任何自然人必须首先亲近家人,学会与家人相处;其次亲近族人,学会与族人相处;再次亲近乡人,学会与乡人相处;复次亲近世人,学会与各种各样的人相处。

从政治伦理的视角审视“亲民”,那就需要上位者走向基层,走向百姓,走群众路线。

高手在民间,不是客套话,更不是玩笑话。为什么?商汤起用草根伊尹,奠定了商初良好的开局。姬昌起用渭水边钓鱼的姜尚,以边陲之地,挑战商纣王的天下,最终获得成功。齐桓公起用犯人管仲,开创国营经济与民营经济双轨制先河,让齐桓公九合诸侯成为霸主。刘邦谋臣能用张良,后勤能用萧何,军事能用韩信,最终在垓下战胜项羽,奠定大汉基业。这都是“亲民”的典型。

有人或许会说,能不能列举现当代的例子?民国时期蔡元培,贵为中国第一校的校长,却礼贤下士,先后拜访清朝遗老辜鸿铭、文坛旗帜陈独秀,邀请周树人加盟北京大学,这些人相对于政治地位比教育部部长还高的北京大学校长,当然都是民,但是亲民让北京大学成为民国大学的旗帜。

梅贻琦贵为清华大学校长,邀请没有学历的陈寅恪加盟清华,邀请清末遗臣王国维加盟清华,邀请留美才俊赵元任加盟清华,邀请思想启蒙者梁启超加盟清华,这四位导师相对于位高权重的梅贻琦,自然都是民。

因为亲民,因为教授治校的理念——梅贻琦做校长期间实行的是教授委员会集体决策的民主管理模式,梅贻琦因此开创了清华历史上最辉煌的年代。

如果制度设计和社会运作,能够做好“明明德”和“亲民”两件事情,“止于至善”是必然,平治天下也是必然。

特别“亲民”不是自以为是的“新民”,不是教训百姓,不是教导百姓,而是走近百姓,走近人民,尊重人民,尊重生命,尊重人格,让每个生命人格独立,让每个生命本性自觉,让每个生命自由思想,让每个生命独立思想,让每个生命绽放精彩。

六、当代中国需要《中庸》的智慧吗?毋庸置疑

个人成长需要中庸之道。民国元年前后负笈留学的学者,涵养中华经典文化拥抱西方文明,催生了中华民国数十年中灿若星河的大师、巨匠、巨人、名流,重现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最精彩的华章!——这是教育发展的中庸之道,也是个人成长的中庸之道。

柳恩铭《四书心读》总序:为往圣继绝学-图3

中庸心读

家庭和睦需要中庸之道。一家之中父慈子孝,契合中庸之道;夫妻之爱止于诚,契合中庸之道;兄弟情义止于悌,契合中庸之道。

社会和谐需要中庸之道。城乡之间的发展恪守中庸之道,优化二元结构,城里人幸福,乡里人快乐;如此当然和谐!为富而仁义,善待故旧,善待贫民;贫而有尊严,不坠青云之志;如此当然和谐!上位者心忧天下,眷恋苍生;下位者体谅国家,顾全大局;如此当然和谐!

企业成长需要中庸之道。企业如果不在产品质量与数量之间选择中庸之道,就缺乏生命力!如果不在价格和价值之间选择中庸之道,就缺少竞争力!如果不在员工福利和投资者利益之间选择中庸之道,就缺少活力!如果不在守成和创新中选择中庸之道,就缺少可持续发展力!

民族复兴需要中庸之道。民族复兴于内而言,政治方向充分体现人民的期盼,经济政策充分兼顾各阶层的利益,公共服务充分彰显公平正义等;人民富裕,地方富有,国家富强;人格独立,思想自由,文化多元,教育发达,人才充足。如此才契合中庸之道,这是民族复兴的内因。

在对外关系上,尊重人类共同的价值,国际交流自主,人民往来自由,文化交流自然等。如此契合中庸之道,这是民族复兴的外因。没有国内国际的“中和”,就没有国家民族的复兴。

七、当代中国需要《论语》的智慧吗?毋庸置疑

某学者在某大学演讲公开宣称:《论语》对于中国文化大餐来说,只不过是一条干鱼,没有佳肴的时候,拿出来做配菜尚可以,但不能成为国人精神食粮的主食。我深不以为然。

一位名满天下的学者说:“儒家文化是农耕文明的产物,是到了抛弃的时候了。”我不以为然。难道2500年前中华民族先民需要忠、孝、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、和、惠、慈、爱,今天中国人就不需要了吗?当然需要,而且必须坚守坚持。

柳恩铭《四书心读》总序:为往圣继绝学-图4

论语心读上册

《论语》所承载的人文精神是中国伦理哲学的源头,是中华文明的底色,是中国价值体系的钢结构,是中国文化的基点和奇点——具有无与伦比的爆发力、辐射力、穿透力。它所承载的伦理情怀和价值体系,被践踏和放弃,意味着疯狂和灭亡!

大秦帝国奋六世余烈,统一天下,秦嬴政自称“始皇帝”,以为从此家天下可以传之万世,却仅仅因为放弃了儒家“仁”的智慧,放弃了以人为本,放弃了以民为本,结果成了人类历史上最短命的王朝之一。这样的教训,在人类历史上举不胜举!

柳恩铭《四书心读》总序:为往圣继绝学-图5

论语心读下册

我以实证的态度和学养的厚度证明《论语》承载以人为本的哲学、以民为本的理念、自强不息的精神、积极入世的传统、厚德载物的担当、天下为公的理想、尚中贵和的思维、博爱泛众的胸怀、勤劳俭朴的性格、家庭中心的伦理、家国一体的追求、天人合一的境界,是养护国人心灵的宝贵精神资源!——这些精神难道不能滋养当代中国人的生命吗?

《论语》承载的以生为本的思想、有教无类的情怀、因材施教的方法、全面发展的课程、尊重个性的取向、慎独正己的修身、反求诸己的态度、积善成德的路径、君子人格的激励等,是中国当代教育应该和必须传承的最宝贵的教育智慧!——这些智慧难道不能解决今天的教育困境吗?

八、当代中国需要《孟子》的智慧吗?毋庸置疑

《孟子心读》的撰写,源于责任自觉。尤其是近几年我从教育系统调整到基层任职,确信《孟子》思想之于中国当代教育和社会治理,实为救时补弊的良药却没被发现发掘。

举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的典型例子证明。孟子对齐宣王说:“造大房子,就必让工程师寻找大木料。工程师得到大木料,大王很高兴,认为这棵大木料可胜任大房子的需要。那工程师从小就学习,长大了就进一步付诸实践,大王说:‘姑且放弃你所学的专业听我的命令。’那怎么样呢?现在有璞玉在此,不惜万镒重金必然责成玉匠雕琢它,而对于治理国家却说:‘姑且放弃你所说的,听我的命令。’这与教导玉匠如何雕琢璞玉有什么区别呢?” ——读这一节,犹如冷水浇背,也如当头棒喝!

民国期间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懂孟子的管理智慧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中,孟子对齐宣王说:“所谓故国者,非谓有乔木之谓也,有世臣之谓也。”梅贻琦读懂了这句话,对于国家来说,文化底蕴厚重并不意味着有数百年的老树古树,而是意味着有累世深受国人敬重的忠臣重臣。

梅贻琦先生由此演绎出:“所谓大学者,非谓有大楼之谓也,有大师之谓也。”梅贻琦深谙此道,充分尊重人才,自己甘愿当一个沉默寡言的主持人,把治校的权力让渡给“教授委员会”,积极推行教授治校模式,创造了清华的灿烂与辉煌,创造了西南联大的高等教育奇迹。

现在各行各业的很多管理者都反孟子之道而行之,反梅贻琦之道而行之。地方政府搞经济,不向企业家请教,而向上级要指示,或者自以为是,好为人师,层层如此,经济能够做得好才怪。

如果当代为政者、为教者、为经济者,能够读一读《孟子》,从中汲取智慧,可以少闹很多笑话,可以少走很多弯路。

二十多年前,在我用与埃德加·戴尔学习金字塔理论相契合的心学原理,把应试教育做到巅峰的时候,开始认真寻找教育的本真。

众里寻他千百度,蓦然回首,我选择以儒家文化精神滋养师生生命。最初接触儒学,读的是方东美、李泽厚、钱穆等先生的著作,充斥书店的汉代经学著作和宋明理学著作不是我的首选——后来反复研读朱熹先生的《四书章句集注》,目的在于对“四书”进行重新解读。

原儒思想的本质是什么?是人本伦理哲学、民本政治哲学、生本教育哲学。数十年,我坚持用人本思想待人,用民本思想管理,用生本思想做教育,用“中庸”智慧处事,用“明明德”和“亲民”智慧经营人生,知行合一,只争朝夕!

顾炎武先生说: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。”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,天下还是文化天下;文化亡了,天下也就亡了。所以,为往圣继绝学就成了每个读书人的责任。

“往圣绝学”是什么?滋养中国人生命的主脉是儒家文化,是充满人本、民本、生本情怀的原始儒家文化精神。撰写“四书心读”是我文化责任自觉所致!

子思先生说:“君子不出家,而成教于国!”我四十年如一日追求教育兴国的理想。曾经在公办学校从教师做到校长,曾经在民办学校从教师做到校长,曾经在广州市第一个教育强区东山区做过教育局办公室主任,曾经在广州市教育局做过处长和办公室主任,曾经在天河区做过教育局局长,如今虽然名义上暂离教育岗位而从事社会治理,但是一直坚持在高校担任特聘教授、兼职教授、研究生导师,坚持积极从事各级各类师资教育,从来没有放弃教育理想,从来没有放松对教育的深度思考。

大道至简,教育的关键是弘扬人性和张扬个性。我知道教育有弊端,当然有责任解决。如何解决?重新发掘和弘扬原始儒家智慧以解困局。撰写“四书心读”是我教育责任自觉所致!

孔子说: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,不逾矩。”

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,活出了生命的精彩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知识储备越来越丰富,学养越来越深厚,思想越来越前瞻,智慧越来越超卓,这种终身学习的人生态度,给我树立了榜样。

四十年手不释卷,四十年治学不辍,四十年知行合一,把人生挫折转化为学术财富,把人生历练转化为学术思想。

我来自农村,熟悉农民和农村;近几年在地方工作,又熟悉市民和城市。这种对中国社会结构的全域认知,恰恰是高校专职学者做伦理哲学、政治哲学、教育哲学研究所匮乏的,却是我的独有优势。

此外,我没有高校学者的教学任务和课题研究任务的羁绊,认准目标可以把整座山打穿,甚至可以把整座山搬完。撰写“四书心读”是我生命自觉所致!

基于文化自觉、教育自觉、生命自觉,我才能用二十多年时间撰写“四书心读”。

毋庸讳言,“四书心读”旨在全面恢复原始儒学的本真,在于倡导生本教育哲学,在于倡导人本伦理哲学,在于倡导民本政治哲学,在于重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,以先秦儒家文化精神滋养国人的生命。

做到没有,请读者品鉴!做好没有,请方家指正。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190277521@qq.com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 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yunxiaoxin.net/post/3796.html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
发表列表
请登录后评论...
游客 游客
此处应有掌声~
评论列表
  • 指尖网
    2024年10月11日 04:53:52
    读了楼主的帖子,顿时马桶就通了。。。http://t6x.sarkisozusozleri.com
  • 指尖网
    2024年10月11日 18:03:24
    收藏了,很不错的内容!http://saintpatrickstrian.com/html/63c98998947.html
  • 指尖站群
    2024年10月13日 10:44:56
    看了这么多帖子,第一次看到这么有深度了!http://sc31.cn/html/33b98998977.html
  • 指尖网
    2024年10月14日 01:46:12
    楼主的帖子越来越有深度了!http://jd7777.cn/html/96c98998914.html
x

注册

已经有帐号?